社区矫正评论(第二卷)
发布者:裘欣璐发布时间:2018-01-16浏览次数:452
| 目录 |
| 工作交流 |
|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发展与趋势分析 |
| 全面推进阳光中途之家建设创新社区服刑和刑释解教人员社会管理 |
| 发挥三大作用采取三项措施健全三项机制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队伍建设 |
| 坚持以“六大规范”为抓手着力提升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水平 |
| 专题研究 |
| 2011年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综述 |
| “剥权”罪犯纳入社区矫正与相关法律的修改 |
| 北京市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完善 |
|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之管见 |
| 社区矫正司法适用问题思考 |
| 关于促进我国假释制度实践发展的思考 |
| 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
| 北京市丰台区2005—2010年度解除社区矫正人员情况调查报告 |
| 论中国近现代社区矫正历史若干问题 |
| 审前调查机制的设计和构建 |
| 论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 论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风险降低之策略 |
| 预防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探究 |
| 实践探索 |
| 社区服刑青少年矫正方法探索 |
| 论社区矫正制度之程序性保障 |
| 家庭团体辅导在社区矫正青少年犯中的应用研究 |
| 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监管能力 |
| 青少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对策研究 |
|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社区矫正的发展和社会工作的介人 |
| 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前的特点及矫正对策 |
| 浅谈社区矫正中的帮困解难 |
| 浅谈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环保法” |
| 浅谈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 |
| 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现状与规范 |
| 人户分离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
| 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
|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衔接环节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
| 社区矫正“宜都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及成效 |
| 不同犯罪类型间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差异分析 |
| 世界之窗 |
| 以循证实践为基础的动机性访谈在罪犯社区惩戒工作中的运用 |
| 如何采用激发动机的谈话有效管理社区服刑的罪犯 |
| 有效的认知行为介入的方法 |
| 什么是有效的矫治处遇? |
| 日本更生保护机构及更生保护事业法的演变 |
| 后记 |
| |
| |
| 目录 |
| 法律政策解读 |
|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趋势 |
|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区矫正 |
| 首要标准与矫正制度的改革 |
| 创新研究 |
| 2002-2010年我国社区矫正研究 |
| 综述 |
| 社区矫正在我国推进的基本逻辑要求 |
| 中途住所矫正模式与我国罪犯矫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 浅议社区矫正教育原则 |
| 浅论社区矫正中的帮困扶助 |
|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矫正 |
| 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需要评估 |
| 流动人口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实践及其思考 |
| 对我国社区行刑中建立回避制度的思考 |
| 社区服务入刑模式之设想 |
| 实践探索 |
| 江苏省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的探索实践 |
| 社区矫正工作站的探索实践 |
| 试行社区矫正官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
| 开展庭前社会调查的实践与思考 |
| 判前调查评估与担保制度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
| 劳教干警参与社区矫正实践与思考 |
| 信息化监管人性化矫治 |
| 重庆市垫江县启动社区矫正“E网通” |
| 信息管理系统取得明显成效 |
| 对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几点思考 |
| 把对未成年人教育改造工作做实做细部门之间 |
| 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刍议 |
| 论对社区矫正中隐性脱管现象的防范对策 |
|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
| 检察监督视角中的问题及对策 |
| 论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衔接体系之完善 |
| 充分发挥监狱在社区矫正中的积极作用 |
| 世界之窗 |
| 美国社区惩罚矫正示范法及判决指南中的中间制裁 |
| 美国社区惩罚矫正当前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
| 国际社区惩罚矫正协会及其在北美中途 |
| 住所发展中的作用 |
|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社区矫正工作及启示 |
| 澳大利亚社区矫正官员的招募程序 |
| 对美国社区服务刑及其执行的借鉴 |
| 美国判决前报告的技术问题及个案报告 |
| 专题探讨与争鸣 |
| 我国社区矫正试行阶段的组织管理体制亟需改革与完善 |
| 进一步的借鉴与创新:从推广中途之家到创建社区矫正职业 |
| 社区矫正执行机构重设必要性及基本模式探讨 |
| 对我国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的思考 |
| 关于建立我国社区矫正官制度的思考 |
|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1+X”模式 |
| 后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