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赴多地开展就业交流研讨。先后同复旦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嘉兴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从不同维度对就业工作展开交流研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旖旎介绍了学校“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特色。“我们通过校企协同党建,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融入实习实践全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董书记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育师资队伍等方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笑笑和副书记罗理章共同分享了学校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就业教育的经验。“作为中国革命起航地的高校,我们将红船精神与职业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开发了‘红色赋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特别介绍了嘉兴大学开展的“红色筑梦”生涯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走访革命旧址、采访老党员等形式,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精神,提升就业软实力。

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教授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指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就业本质提供了重要启示。高校就业工作不应仅限于技巧培训,更应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潮流。”同时分享了复旦大学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就业教育的实践,特别是通过“望道读书会”等平台,帮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理解劳动的本质意义和职业的价值导向。

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新疆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李军从法学角度分析了边疆地区就业政策的法律保障。李军教授结合新疆实际,解读了当前边疆地区就业创业政策的法治基础,强调了高校毕业生在边疆就业权益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茹克娅·霍加教授则从民族地区特色出发,分享了学校在促进多民族学生就业方面的实践经验。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讲师邱婷关注到民族院校学生的就业特点。邱婷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通过民族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以及这些活动如何间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次交流研讨形成了多项共识: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二是各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优势,开展差异化就业指导;三是在新征程上,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就业现实紧密结合,创新工作方法。各方一致认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认清时代方向中定位个人发展,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实现个人价值。未来,学院将同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更具特色、更富成效的就业工作新模式。
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张家睿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