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升研究生专业知识素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毛勒堂教授,受邀前来为本院研一新生进行关于《马克思劳动哲学及其当代意义》专题学术讲座本次活动在主教117A举办,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会强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参与研讨。

毛勒堂教授围绕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展开,从问题意识入手讲“创新”,从四个方面深入讲解其对于《马克思劳动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第一部分引言关于劳动问题的产生,这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劳动的幸福问题与当前劳动价值认同危机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概念阐述,分析劳动概念的历史脉络,从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宗教、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黑格尔,接着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指出这是人的本质活动,只有扬弃异化劳动才能逐步实现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实现真正自由自主的实践活动;第三部分讲解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劳动实现了意义世界的构建与现实客观世界之间的统一,劳动为感性世界奠定基础,提出核心词汇“人生在世”,从“劳动与人”、“劳动与生活”、“劳动与存在”、“劳动与历史”等角度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阐述劳动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毛教授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研究马克思劳动哲学的意义。
讲座中,毛勒堂教授特别指出,理论研究不应该只限于学术意义层面,更多应该扎根现实实践,就像劳动哲学研究,通过重建劳动认同,彰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将理论成果纳入国家意志,制度化,通过具体的政策加以落实,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讲座末尾,听讲同学结合专题内核与自身学习困惑,积极提问。毛勒堂教授就同学提出的实践哲学与劳动哲学、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为同学们在本专题研究领域更好的学习提供思路与方向。
通过此次专题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劳动哲学的理解,同时启发了大家对于学术研究与写作的创新与框架意识,对于马院进行研究生专业知识培养工作意义重大。
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金姿秀
图|金姿秀
